使硬币自然产生氧化层最简单的方法是:将干净的没有油脂的硬币放入10%的 连二亚硫酸盐溶液中浸泡10-20秒。取出后冲洗干净,用软布擦干。经过连二亚 硫酸盐溶液浸泡过的铜币便会发出令人愉快的青铜光泽,而且一般再也不会被锈蚀。
在硬币表面涂上清漆有助于铜币和铜镍合金币的保存。最好用有光泽的家俱 清漆,用丙酮很容易将其清洗下来。
新硬币(银、铜、铜镍合金、黄铜币)在装入收藏盒之前,应将手指碰到过 的地方清洗干净。锈蚀总是从手碰过的地方开始产生的。
延伸拓展
国历史上面值最大的铜币,当推新朝王莽(8-24)发行的"国宝金匮直万"古铜币,面值为1万枚五铢钱。据史料记载,王莽在位16年,由于国库空虚,共进行了4次货币改革,每改一次,就搜刮老百姓一次。"国宝金匮直万"是王莽最后一次货币改革铸造的,其形状如葫芦。上部为方孔圆形,铸有"国宝金匾"篆字;下部为正方形,上铸篆体"直万"两字,字体十分精美;中部系一短颈,连接上下两部。在当时,万枚五铢钱,可兑换黄金一市斤,而一枚"国宝金匮直万"钱,竟值一斤黄金,可见其剥削之程度惊人了。"国室金匮直万"钱,由于面值过高,发行时间很短,清代之前没有发现其实物。至清光绪二十七年(1901年),西安一农民在平地时发现两枚。一枚被古币收藏家张叔驯购得。另一枚被英人柳玛购去,后由上海集币家张晋购回。以后又归陈仁涛收藏,解放前夕,陈移居。50年代初,政府用重金将其购回,现藏于历史博物馆。
东北地区,曾经有一种特殊的营业场所存在,这种营业场所巅峰时期发展迅速,甚至因其建立了不少集镇,如今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,不过,却有很多城市,依然沿用着它曾经的名字,这个营业场所正是东北的大车店。
在明朝时期,明朝的来到东北都是利用水路,曾经明朝进攻高句丽,就是利用了水路运输,保证了自己方面的补给,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。明朝这样的选择,主要因为明朝的造船工艺很发达,另外一个原因是东北的道路不好走。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了清末的开禁,加之交通运输业发展,初期的胶皮大轱辘车出现,闯关东的人大量进入东北,于是大大小小的动力大车越来越多,涌入东北地区。
清末初的赶大车师傅依靠长途运输赚钱,一路上极为辛苦,又要防范当时猖獗的匪盗,还要面对东北地区的严寒,夜间睡觉也不敢睡深,免得有毛贼盗了货物等等,诸多烦心事儿加在一起,让赶大车的师傅们苦不堪言。
在这种背景之下,一种叫大车店的营业场所应运而生,大车店类似于古代的驿站,也与今天的高速服务区相似,但是又有所不同。沿途设置大车店,四十里一个,一开始专门服务于赶大车的师傅们,为他们提供看管货物,停车,喂草料等服务,还提供热炕头住宿和食物。大车店的出现,让赶车师傅们乐开了花,虽然大车店的环境不是上等,但是在寒冷的东北,夜里能睡热炕头,吃口热乎饭,这对于赶车师傅来说,已经是天下最幸福的事情了。
大车店基本都是土木结构的建筑,用木头做房梁,土和稻草混合成墙壁和热炕。不过,大车店是提供给大车师傅们服务的地方,可不是给富人旅游的宾馆,所以大车店最初是男女混住,一铺炕上男人和女人一起睡,当然了,女人会被分配到炕的一端,并且有帘子阻隔,一般还会给一个尿盆,方便女人,她的身边安排的也会是同行的男人。由于大车店每天都有很多人入住,所以一般也不会出现什么乱子。
一觉醒来,大家会来到一个大厅的屋子里吃饭,屋子里会摆放一些长条凳子,和几张桌子供大家吃饭喝水用。至于饭菜,大车店提供的多数为玉米面大饼子,在那时候能吃口这个已经非常不错了,汤的话会有大萝卜汤,白菜土豆子等等,大鱼大肉就不要想了,除非是自带。这些大车师傅有的条件好一些,会自带点咸菜啥的,算是一路上给自己开个小灶,成了艰苦旅途中的一点欣慰。
时间一久,大家的生活条件都改善了不少,大车店的店主也有不少有钱的金主来经营,于是高端的大车店开始陆续出现,它们的出现,意味着舒适度和服务的提升,开始提供单间住宿,客人点餐,还能有一些增值服务。这样高端的大车店出现以后,将条件不错的大车师傅们的生意都抢了过去,毕竟有点资本后,谁都更喜欢过些舒坦日子。
不过那些差一些的大车店也没因此而倒闭,生意也比从前更红火了,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服务的客人群体早已不单单是大车师傅们,更多的手艺人和路过的客人成了他们的新客户。
文章来源:《橡胶工业》 网址: http://www.xiangjiaogongye.cn/zonghexinwen/2022/1209/476.html
上一篇:谁的四驱性能更好
下一篇:辽宁大禹集团现状(有关橡胶的论文)